相机从发明到现在已经有了186年的历史,而在这186年的历史当中,光学取景器的存在占据了超过95%的历史时间,这种设计的长盛不衰很大部分原因是我们掌握的显示技术始终不到家。虽然很多厂商都在尝试着改变,不过这种改变并没有说服太多消费者买单,大家接受EVF更多的只是无奈的被接受,这一切的一切直到某些量变很好的积攒为质变……
·分轴同轴双镜头 光学取景路坎坷
在电子取景器出现之前,光学取景器也历经了很多次变化,最开始的光学取景器全部为不同轴取景器,而后就出现了诸如联动测距、双镜头以及同步变焦等设定来保证尽可能小的视差。但是不同轴毕竟是不同轴,这种产品局限性还是很大的,而单反结构就是不同轴最好的解决方案。在大家受了视差多年的气之后,大家发现单反这种结构又可以无差异观看画面,又可以直接看到景深效果,实在是上上之选。
固定式半透反光镜相机可以说是对于单反结构革新的一种很好的尝试
但是单反结构发明不久很多人就发现了问题,比如拍摄时反光板需要抬起,而拍摄完毕则需要落下,取景器的亮度严格受到镜头光圈的限制(也就是不能使用太小的光圈,这点与景深预览这一功能也息息相关),反光板在抬起和复位时测光以及对焦系统不能很好的工作。虽然我们后续设计了大量自动化辅助装置来保证尽可能小的负面影响,但是单反这一结构带来的问题仍然存在着。
所以说很多厂商就把思路放在了改进单反结构上,而另一些厂商则想使用某些东西来替代单反的存在。毕竟已经品尝同轴好处多年的我们不可能再放弃这种设计思路,但是实际上我们不能放弃的其实仅有同光轴而已,至于光学取景器?那可未必……
·感光元件闹革命 电子取景横空现
电子取景器的出现其实没有太多年头,从整个相机/摄像机历史来看都很短暂。事实上电子取景器的出现也是随着感光元件的盛行而出现,首先引入电子取景器的也并非相机而是摄像机,毕竟相对相机来讲摄像机拥有更加严峻的取景问题。而对于数码相机来说,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电子取景器都不是必备物,但是小DC方面普及电子取景器其实只在一夜之间。
在胶片时代也有EVF 不过是把感光元件安装在目镜上实现的 当年如此敢想的哥们现在已经不在了
上图就是在胶片时代给单反使用的电子取景器的样子,是不是很有科技范儿?事实上这种科技范儿从某些角度上讲折射出了当年技术的局限性所在。而且当年的电子取景器也就仅仅具备着“取景”的效果,当然这种效果还是动态的,不过存在着很大的延迟,而且如果光线稍暗基本上就成为了幻灯片。
在CCD时代 由于连续读取会产生很大的热量 所以主感光元件取景一般都采用比较独特的思路
单反相机画质方面的最大优势来源于大底片,而大底片会带来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较高的功耗的发热量,所以使用CCD的单反相机一般都无法实现实时取景,但是也有像索尼这样的厂商采用比较独特的方法来实现对于实时取景以及电子取景器的支持。虽然这类相机没有独立的电子取景器,但是以屏幕取景也基本上实现了这一功能。
固定式半透镜单电相机与单反相机对比连拍取景状况
当然现在的相机已经全部进入了CMOS时代,依靠主传感器取景已经不是多么困难的事情,不过使用主传感器取景意味着我们只能使用主传感器慢如蜗牛的反差式对焦,所以我们也能见到一些创新产品,比如以索尼A77为首的固定式半透镜单电相机,这种设计使用主传感器取景,通过半透镜分开一小部分光线用于反差式对焦系统,以同时实现实时取景和高速对焦。这种设计无论是单张精细拍摄还是连续多张拍摄都会有很大的优势。
·视差从此归为零 黑暗从此回白昼
其实说到这还是应该先强调一点,那就是什么是电子取景器,从广义的角度看,只要是非光学方式取景的取景器其实都算在里边,而从狭义的讲就是我们常见的那种小窗户。可能有人要问小窗户最大的优势是什么,那就是不受阳光的干扰。毕竟我们经常需要带着相机出门拍摄,屏幕在强光照射下会变得无法看清,只有小窗才不会有这些问题。
五棱镜的装配精度是限制视野率无法达到100%的最重要原因
当然电子取景器的优势远不止此,经常关注单反的朋友都会碰到一个指标,那就是“取景器视野覆盖率”,除了专业级别的相机很少有产品能达到100%的规格。事实上在这个取景器视野覆盖率并非只是没有边缘那么简单,他背后隐藏了“装配精度”这一指标。由于装配精度的限制,绝大多数单反相机都会把取景器做的比整个尺寸小一点,给每个方向都保留了一定的余量。所以我们经常在某些小品牌单反上听到诸如“我的取景器有点偏左”、“我的取景器咋是歪的”这种可笑又无奈的话。
使用电子取景器就不会有这个问题,由于电子取景器的取景部分往往就是成像部分,也就是说我们在电子取景器上所显示的内容实际上不存在任何的视差。这对于需要严格构图的领域来说绝对是个不小的优势,而且换个角度讲,我们也不需要丝毫为取景器问题而烦恼。
1/15 f/2.8 ISO16000 如此暗的环境光学取景器已经看不到什么了
相比光学取景器电子取景器在亮度适应性上也有着很大的优势,光学取景器由于只是简单的传递光线而不做任何改变,那么就意味着拍摄者对于光线的适应能力完全取决于其自身眼镜的适应能力。而电子取景器不同,由于电子取景器显示的是通过电路转换过后的画面,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自动调节到我们人眼最适合的亮度,可以说单纯从亮度这一块更加舒服。
固定式半透镜单电相机与单反相机对比暗光取景状态
当然了这些东西只是理论,让我们来看看以上实拍效果,我们可以看到在相当宽的范围内电子取景器都可以很好的调节亮度,而在我们几乎看不清的情况下(极亮或者极暗)电子取景器也给我们保留了一定的可看性,而光学取景器已经失去了其本身的价值,这也是电子取景器绝对优势的所在。
·曝光色温不用愁 直方图来解救你
对于初次接触数码相机的朋友来说,有两组参数对于他们来说是个很头疼的事情,一个是曝光,一个则是色温。对于数码相机来说曝光涉及到快门速度、光圈大小、感光度大小这3个指标,而白平衡虽然只有色温和色调2个指标但是更加让人摸不着猜不透。放在胶片时代,想要学习摄影绝对是个耗时间的事情,数个小时冲卷时间让人摸不到头脑。
数码相机的出现可以说是一场革命,但是在很长的时间内相机屏幕并不能具备真正的参考价值,毕竟较小的尺寸与分辨率以及严重缺失的色彩让我们无可奈何。不过随着技术的进步,目前相机的后屏幕已经进化到了640×480以上级别,少数相机更是具备了分辨率高达1024×768的小窗式电子取景器。使用配备了这些级别电子取景器的相机配合优秀的模拟曝光效果可以非常直接的观察到最后实际效果,这对于学习摄影的朋友来说十分方便。
直方图虽然小 但是依旧具备着很强的参考价值
而对于已经有一定经验的朋友来说,电子取景器同样也具备价值,毕竟模拟曝光出来的画面对于色温等数据仍然具备着相当的参考性,而实时显示直方图可以让有经验的朋友更加精细的调整曝光。就算电子取景器会骗人,但是直方图不会骗人,在拍摄过程中所看到的直方图就是最终照片的直方图,这也是传统光学取景器所不具备的优势。
画外音:可能有很多朋友要问电子取景器在使用室内闪光灯曝光时的问题,实际上诸如索尼A77这种相机都可以手动关闭模拟曝光,在影棚内使用也不会有任何问题。
·参数显示很全面 不开屏幕全能调
可能很多朋友都没有注意到一点,那就是很多相机的电子取景器与后屏幕所显示的内容十分繁多,而且可以与后背屏幕显示一模一样的内容。而传统光学取景器只能显示预先安排好的内容,而且只有对焦屏上的少数信息可以和画面上内容重合。而且额外的内容显示部分还会挤压取景内容的尺寸,这点也是十分不利。
直到2012年2月带有独立水平仪对焦屏的单反才出现 但是EVF已经流行很久了
而电子取景器可以在屏幕上直接显示绝大多数信息(也可以隐藏),而且诸如水平仪等装置也可以非常直接的显示。还有就是诸如连拍模式、对焦模式、白平衡、感光度、AF区域等十几项设置都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十分齐全的显示在屏幕上。对于光学取景器相机来说,这些东西只能以非常简单的形式放置在取景器下放可怜的液晶条上,而且往往还不能显示的更加清晰。
固定式半透镜单电相机与单反相机对比取景器内信息量
如果说拍照时的设置我们可以依靠习惯来忍受,那有些东西就是不能忍受的那就是一些设置的调整。数码相机的设置调整完全依赖液晶屏显示,对于没有电子取景器的相机来说我们必须很无奈的将眼睛离开取景器才可以进行调整。小窗式电子取景器却可以在人眼不离开相机的基础上实现调整,这在某些程度上也会方便用户。
·精细对焦从不难 区域取景很简单
最后这部分实际上算是一些附带的辅助功能,虽然目前相机都具备着非常完善的自动对焦AF系统,但是在很多情况下自动对焦系统没有办法很好的工作,而电子化单反相机的手动对焦一直是个大问题,由于需要在对焦屏上显示更多的信息,所以电子化单反往往使用非精细磨砂对焦屏,这种屏幕的优点就是可以显示尽可能多的内容,但是没有办法精确的显示焦点,而更换超精细磨砂屏或者裂像屏则会让屏幕显示内容变少,虽然我们总说有得必有失,但是这种设计使得我们无法很好的在两种对焦模式下切换。
小机器人周围的红色点就是峰值对焦提式 这种设计可以很好的告诉用户是否合焦
而电子取景器的出现实际上改变了这一点,从成像原件直接获取画面的先天优势不仅可以做到实时观察景深,而且通过多种方法来检查焦点的准确性。目前最为常见的方式有两种,一种为放大,也就是放大实时取景的画面来检查是否合焦;另一种则为峰值对焦,这种技术在摄像机上常见,也就是将画面中反差最大的点(往往是焦点)通过描色的方式显示出来。
其实哪怕在自动对焦AF系统可以工作的情况下放大画面也是有用的,比如我们很多时候需要拍摄较远的物体但是我们所使用的镜头无法拉到那么远,诸如A77这种相机可以直接裁取画面中心1/2的区域放大到整个取景器的尺寸,这种设计可以让我们更好的观察远处景物的外观,而并非数字变焦那么简单。
·从320到1024宽 EVF精度不断提
给电子取景器吹了那么多,相信很多朋友都会有意见,那就是笔者在之前只谈了电子取景器的优势而没有谈他的问题所在。事实上电子取景器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发展产生的变化非常大。最简单最直观的变化那就是在分辨率上,相信很多年前使用数码相机的朋友都还会记得那粗陋不堪尺寸狭小的电子取景器,但是这已经是历史了,由于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在的电子取景器已经远胜不少屏幕,笔者认为电子取景器的时代将要来临,面对新式的电子取景器光学取景器具备的优势已经很少。
EVF的精度一直是很多朋友对其不满的原因
这一切并非空口而谈,笔者给大家举个例子,索尼公司在2011年推出过2款电子取景器面板,型号分别为ECX331A(用于A77以及A65)和ECX332A(用于头戴式显示器HMZ-T1),这2款产品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放弃了传统的液晶材料转而使用目前最为先进的OLED。当然仅仅是OLED这也是不够的,事实上这2款取景器具备了1024×768以及1280×720的分辨率,也许大家觉得相对显示器并不算高,但是如果和手机平板比比呢?无论是iPhone4S还是iPad2都要败给他,可见这2款产品的恐怖。
索尼A77使用了目前最为细腻的1024×768的OLED电子取景器
当然进化到这条路上还是蛮难的,很长时间以来电子取景器只有320×210级别的分辨率以及0.2寸的小面积(事实上这一级别的产品目前还在销售),后来也是经过640×480,800×600,1024×768一步步做到的,当然随着分辨率的提升像素的细腻程度也在提升,9.9μm的像素密度哪怕是极近距离观看仍然可以感受到他的细腻。虽然这种细腻程度仍然不能和光学取景器相媲美,但是光学取景器的亮度适用性远不如电子取景器有优势,相机又不可能只在合适的光线下拍摄。
·从10到0.01ms EVF响应升千倍
如果说分辨率的提升其实不需要OLED就可以做到,那么响应时间的提升就是液晶这辈子永远的软肋。传统的电子取景器都采用了我们十分熟悉的液晶面板设计,而液晶分子的偏转需要相当的时间。在显示器上我们往往增加灰阶电路来实现更高的响应速度,但是电子取景器尺寸十分有限,不可能有空间添加灰阶电路,所以传统的液晶电子取景器响应时间往往在10ms以上。
液晶分子层的偏转过程是导致响应时间很长的罪魁祸首
而以往的电子取景器总被人指出效果不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拖影严重,毕竟电子取景器不同于显示器和电视,实际拍摄过程中我们总是要面对大量运动的物体,而10ms+的响应时间对于快速移动的物体毫无疑问会拖得很明显。虽然液晶技术已经发展了这么多年,但是我们仍然要面对液晶面板响应速度慢的问题,虽然在一些透光率高的TN面板上已经实现了1ms的高速度,但是这类面板只有速度高的特点,耗电量、体积、画质仍然不足以让人满意。
OLED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是主动式发光 不存在偏转过程 速度自然快
而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由于可以自发光,而且不存在液晶面板的偏转结构,所以在响应时间上拥有与CRT同一级别的速度,0.01ms以下的响应时间足以超越人类的极限。所以说OLED电子取景器的出现使得电子取景器替代光学取景器又多了一分可能。
·超广色域从此现 轻松全覆盖sRGB
色域也是液晶面板永远的痛,老式电子取景器也免不了。由于液晶材料自身不能发光,光源的质量对于液晶材料的色彩表现起着非常决定性的作用,而小窗式电子取景器由于本身体积非常狭小,毫无疑问不可能安装大体积光源,色域如何能保证呢?
索尼的OLED技术源于监视器级别的产品 BVM-E250充分显现了索尼在OLED方面的实力
不要说如此小尺寸的面板了,不谈相机后部的屏幕,就算是笔记本级别的屏幕,由于尺寸、耗电量的限制,至今为止也罕有色域大于72%的产品出现。虽然单纯色域一个数字并不能代表色彩表现,但是笔者可以很肯定的告诉大家,色域窄的产品色彩表现往往都很差。
话题依旧回到OLED这里,如果使用OLED做电子取景器,由于OLED具备着自发光的特性,所以在色域方面具备天生的优势,索尼目前2款全新的OLED电子取景器ECX331A以及ECX332A都具备着97%的色域,不仅远超而且全面覆盖sRGB的72%,而且与Adobe RGB的标准十分接近,如此高的色域毫无疑问可以带来更好的色彩表现,这无论是对于拍摄还是回放都有很大的价值,毕竟尽可能接近真实的取景器画面是每个摄影人都想要的东西。
·替代光学有可能 你看未来在哪里
历史的车轮总是在不断的前进,熟悉相机历史的朋友肯定知道哪怕是在纯光学时代我们也有过很多次革命。光学放大技术的发展让座机成为了少数人的玩具,感光材料的进化使得手持拍摄成为了可能,联动测距宣告了拉皮尺盲拍时代的结束,单反的出现让旁轴相机一统天下的情况彻底结束,自动测光系统让我们告别了繁冗的测光表,自动对焦系统让相机成为了人人可以操纵的玩具,数字成像技术的出现彻底葬送了胶片的未来。相比这些,电子取景器其实只是一小部分。
OLED材料的电子取景器下一个目标就是取代电视 索尼HMZ-T1已经给我们做出了个好榜样
但正因为他只是一小部分,所以才有可能将光学取景器替代。电子取景器的确有着他自己的局限,但是这些局限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被抹除。现代感光元件拥有1080/60p以上级别的采样速度以及非常高速的ADC转换电路,再加上OLED的低响应时间让过去烦恼的延迟问题不再存在。1024×768级别的分辨率已经让画面细腻的清晰无比,97%的色域也拥有极为优秀的色彩表现。如果延迟、精度、色彩问题都解决了,还有什么是困难呢?
我想只有习惯了,笔者以及用过诸如A77这类相机的朋友都认为采用最新式OLED电子取景器的相机表现很是出色。而且使用电子取景器的设计还可以使用诸如半透设计来提高对焦系统的工作效率,这点不得不说也是电子取景器发展才能带来的附带改变。最后笔者想给大家来个小调查,你认为如果电子取景器已经解决了延迟、精度、色彩问题之后,你会接受他吗?
- 投票区域:如果电子取景器已经解决了延迟、精度、色彩问题你认为会代替光学取景器吗?(点击预览可查看效果)
推荐经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