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各位朋友在刚开始学习摄影时,肯定接触过非常多的摄影常识,有些常识会跟着我们的记忆一直流传下去。但是随着时代进步,似乎有些我们认定的法则和常识已经因为技术进步或者拍摄手法的改变变得不那么准确了,而且有时候我们常常听到的很多热门话题并不一定完全正确。今天我们就来看下这些耳熟能详的常识,有哪些并不靠谱,有哪些已经过时了,还有哪些被人们所曲解。
·收缩两档光圈画质最好
首先我们看一个非常宽泛的话题,而且是圈子里由来已久的话题,那就是收缩两档光圈可以得到镜头的最佳画质,如果对这个常识进行推广开,并且配合一些相似的理论,可以得到以下这些网上最常见到的结论:
1、拍风光用f/8-f/11
2、拍人像收两档光圈画质最好
3、f/11后小光圈下画质严重下降
4、f/8下无狗头
其实,收缩光圈画质提升是一点不假的,但是到了应用层面,这条常识就经常被“妖魔化了”,大量的所谓大光圈不可用、小光圈不可用、f/8万能论就频频出现。下面我们要来说的,就是收缩光圈提升画质所引出的种种讨论话题。
有句话叫f/8下无狗头,其实意思就是收缩两到三档可以获得更好的分辨率
我们先来说第一个问题,收缩两档光圈最好,这个问题最早提出是在胶片向数码普及的时期。在胶片时代,这个理论并不是那么通用,但是当胶片往数码过渡的那些年,由于很多老镜头在大光圈普遍比较肉,特别是例如50mm f/1.4、85mm f/1.4这一类人像头,在数码机身上本身大光圈比较肉加上大光圈下紫边特别明显,就得到了这条非常常见的摄影常识,收缩两档光圈画质最好,其实这里包括的是成像锐度和色散两方面的因素。
很多老镜头在大光圈下不尽人意,这是锐度下降和色散加重的双重原因造成的
当然随着数码时代分辨率测试的深入,我们发现的确大部分镜头,特别是变焦镜头的最佳光圈都出现在f/8到f/11,这是客观测试的结果,加上前些年大小三元等大光圈变焦镜头价格居高不下,大部分的变焦镜头的最大光圈普遍为f/3.5-6.3,所以也得出了例如f/8下无狗头等等很多推论。
至于f/11后的小光圈下画质下降,这个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一些较老的镜头,存在f/11后画质锐减的现象;一个是对于最新一代的高像素机型,根据光学衍射的理论计算,得出在全画幅像素超过3000万,APS-C画幅超过2000万之后,镜头在f/8光圈之后,会衍射加强的结论。
现状:收缩光圈的确有助于提升画质!但是对于新镜头来说,f/8早已不是门槛,大部分的新镜头最佳光圈出现在更大光圈的时候。而小光圈不可用,也不在是瓶颈。
大概在06-09年开始,这一代镜头中比较能让大家熟知的包括尼康的新一代大三元(14-24mm、大竹炮、24-70mm无防抖版本),佳能50mm f/1.2、85mm f/1.2L等等这些镜头时,光学设计水平已经和上一次镜头大更新(2000年左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例如最近一代的佳能新35mm f/1.4 II或者新大白、尼康24mm f/1.8或者新24mm-70mm等等诸多镜头,我们可以通过测试数据发现,最新的镜头不论佳能尼康,都对镜头的大光圈数据做了充分优化,因此镜头普遍从最大光圈下就有出色的锐度,收缩光圈并不会带来镜头的锐度暴增。因此在现在,大家可以放心使用大光圈了。
基本上近几年发布的镜头,从最大光圈开始就能获得不错的画质,最佳光圈也从之前的变焦F8、定焦F4向全开大光圈方向移动
应用:现代镜头其实可用范围已经大大加宽,大部分新镜头已经从最大光圈到f/22甚至f/32都完全可用,风光拍摄可以使用更小的光圈并不会对画质有太多影响,而人像拍摄也可以放心的用大光圈了。
另外一个问题,是小光圈下画质是否可用的问题,其实随着高像素机器的普及,其实可以发现小光圈下镜头的衍射作用并不是那么明显,而且新一代镜头,随着光圈收缩画质的下降并不是特别严重,所以如果说对于老镜头来说f/16以下需要谨慎使用,那么新一代的镜头,就放心使用各档光圈吧。
推荐经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