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防抖的逆袭 从冷门到人人皆知
其实防抖的发展并不顺利,因为光学防抖的本质在于镜片的运动,既然镜片运动,就有两个问题需要考虑,一个是镜片运动的准确度与灵敏度、一个是防抖镜组对于整体光路的影响情况。
防抖组件是非常复杂的,如何不影响成像,还要有灵敏的调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虽然尼康最早提出了可以应用于实际的VR防抖技术,但是由于当时VR技术对于画质有严重下降,所以第一个将防抖应用于量产镜头的公司反而是佳能。佳能在1995年在75-300mm这枚镜头上率先使用了防抖技术,当时的技术仅限于镜片的上下左右移动,并没有倾斜功能,所以实际防抖效果只有2档快门速度左右。现在看来,这是一项非常伟大的技术进步,但是当时看来,三脚架依然是最核心的稳定设备,防抖推出虽然有很高的关注度,但是由于防抖技术的不成熟,带来了画质的巨大下降,反倒使得使得很长一段时间内,防抖设置经常会被大家设定为“off”。
第一支防抖镜头是佳能95年的75-300mm镜头,虽然引起了很大轰动,但是对画质的下降使得当年的防抖并不那么“惹人喜欢”
到2000年左右,一代光学技术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主要在于对画质的影响越来越少,这时光学防抖的核心价值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当时虽然光学防抖在定义上各家仍然都是1代(以佳能尼康为例子,佳能仍为IS防抖,尼康为红字版一代VR;以两家官方说法,二代防抖效果可以达到4档以上,而一代则不能),但是实际拍摄时对于画质的影响已经相对变得很弱,这时防抖这种实用性极高的技术,在各家长焦相机上开始大放异彩。
随着二代光学防抖技术的推出,光学防抖技术达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一直持续至今。这期间例如佳能、尼康、索尼等防抖技术日渐成熟,而各个副厂例如腾龙适马的防抖技术也迎头赶上,可以说如今防抖技术已经逐渐成为了镜头的标配。
目前的防抖技术,都具有“平移”和“倾斜”两重功能,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四轴(图为佳能双重IS防抖示意图)
值得注意的是,光学防抖的初期,镜片的矫正方式主要是上下和左右校正,这种方式其实是更加适合常规焦段下的,对于长焦镜头产生的整体摇摆并没有太好效果。但是早期防抖却是大量应用于长焦镜头上的,这也是初期光学防抖不仅效果差,而且会对画质影响较大的主要原因。随着防抖组件灵敏度的提升,加上技术的改进,从06年开始,光学防抖进入了一个10年的稳定器,至今鲜有更加出色的技术出现,反倒是另一个技术从无人问津变成了如日中天,那么就是机身防抖。
光学防抖有着自己的天生优势,那就是对于长焦镜头的防抖效果非常出色,但是光学防抖的实现难度随着镜头结构的复杂化日益增大。而且光学防抖对于慢速快门下的因旋转而带来的模糊始终无能为力,对于视频模式下的防抖也表现得有心无力,这就促使了机身防抖的快速发展。
推荐经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