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影像圈还是音频圈,玄学这个东西都是大家“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不知道各位是不是也在发烧之路上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玄学套路呢?这些玄学话题,一方面难以以数字进行量化,一方面多少有着传奇的色彩。那么这些影音圈中的玄学是不是那么玄呢?本次我们就来好好聊一聊。
说到这些玄学词汇,都可谓是影音圈内“传说”般的存在。下面我们要提到的这些词,他们要么是小白们膜拜大师的信仰所在,要么是为很多烧友们所口诛笔伐的对象。他们有传奇性、争议性,也有欺骗性、实用性。下面我们就来好好聊一聊这些行业中的“玄学”。
深扒发烧路上的玄学套路(PS:本期内容较长,适合当电台来听<( ̄︶ ̄)>)
往期回顾:
发烧玄学标杆:黑胶与胶片
玄学指数:★★★☆
大众熟知度:★★★★☆
既然说到影音玄学的内容,最为大家熟悉的一个话题,必然是胶片和黑胶了。无论是黑胶还是胶片,都可谓是在影像和音频圈中最为大家所熟悉的玄学话题。“鼓吹”黑胶秒一切,胶片最无敌的人的确不少。而这两大玄学界的高峰,的确有着其独特一面。
无论是黑胶还是胶片都可以理解为以模拟信号进行记录,也就是是以非线性的方式记录信息。其优势在于真实感。因为从实际本质来看,真实的声音和影像,它们都并非线性的。而数字记录模式则只能以线性方式记录这些非线性的存在。这之中必然会出现损失,诚然数字技术如今已经将这种损失降到了尽可能低,但我们并不能否认这些数字记录下损失的存在。而这正是以非线性方式记录数据的黑胶和胶片的优势。
胶片在如今也有不少用户,而且很有趣的是,用户数量中年轻人居多
胶片的一大优势是已经证明了其良好的可保存性,保存超过百年不是问题
就胶片而言,大画幅的胶片的另一大优势在于放大冲印与保存。画幅大的胶片可以冲印为尺寸相当巨大的照片作品(画幅越大,优势约明显),而数码机型则要受限于照片像素数以及DPI的问题,在超过一定尺寸后,很难达到高质量的大幅面输出。另外,胶片照片在保存方面也的确有着独到的优势,胶片和相纸可以确保照片保存100年以上(已经有真实的照片保存超过100年了,的确没问题),具备很好的稳定性。而相对的,无论是数字照片资料的保存,以及输出后实体照片的保存,都还没经过时间的检验。我们没法确定现在的这些喷墨技术是否真的能保证照片保存百年以上。是不是,得先等上百年才行。
再说黑胶,黑胶唱片有着相对于CD唱片和数字音乐的优势——动态(或者说是频响范围的记录能力)。这里我们还是用数据来说明,CD的音频实际上在高频范围上只能录制到22kHZ,超过的部分数字音频是无法录制的。因此在数字音频上,超过22kHZ是无法录制的,自然也就不可能在播放时发出这些声音。而相对之下,黑胶则是拥有记录这些高频频段的能力(或者说,黑胶是可以记录下其收音设备能采集到的一切,但是CD只能记录它自己码率的那个频段),显然能记录更多的自然是更好的,黑胶的优势自然也就无需我们多说了。
除了性能上本身的优势外,历史年代感也是其特色所在。黑胶和胶片都是诞生于数字时代之前的产品,二者都有着相当的时代感与历史感,这自然也成为其玄学的加分项。这也自然成为了不少“奸商”和“法师”们的吹嘘点所在,复古不只是复古在造型上,这是由内而外的复古。在情怀分方面,这两位也都可以算是满分选手了。
但无论黑胶还是胶片,想要展现出这两种记录介质的优势时,都需要特定的前提条件。二者优势的最大限度发挥,需要配合相应的配套展现方式。胶片的画质展现,如今需要足够大的画幅作为基础(至少是中画幅)。常规画幅下,胶片的画质表现如今基本不存在相对于数字化产品的优势了。而随着画幅的增加,胶片的优势就会再次体现出来。但相对的,一般摄影爱好者很难“发烧”到这样极端的程度,自然大画幅的魅力就很少有人能真正地去感受到了。黑胶唱片也是相同的道理。说白了,当你投入的资金不达到一定高度时,无论是黑胶还是胶片,它们的优势是很难体现出来的。门槛偏高,是二者成为玄学的一个因素。
色彩味道很美好 核电火电很神奇
说过了黑胶和胶片,接下来咱们再聊聊另一组:色彩与电流。彩色照片的出现极大丰富了我们的观感体验。而色彩的表现力也成为评判影像产品的一个标准。至于电流,电流的稳定性与纯度,对于音响设备也有着不小的影响。但难以量化的这两大数据,如今更是成为日常段子的调侃对象。
玄学指数:★★★★☆
大众熟知度:★★★☆
色彩这东西呢,真可谓是影像中最为玄学的一个话题之一了。无论是镜头还是机身,成像的色彩风格都可是值得深入探讨的一个内容。胶片时代,镜头可谓是除了胶片本身外对成像色彩影响最大的,照片色彩风格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镜头。
镜头在胶片时代对成像色彩有着相当的影响
进入数码时代后,传感器技术的进步让镜头的色彩表现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而如今,随着相机的数码化,传感器技术的逐渐进步。相机拥有了更强的色彩与明暗记录能力。这使得镜头的色彩表现不再像当初那么重要。但实际上,镜头色彩风格仍然会很明显地展现在照片成像风格上。比如一些镜头成像色彩更油润、另一些镜头则显得色彩干涩。这的确是镜头本身的属性所在。
然后我们再说回电流,对于HiFi来说,火电和水电之间的传说已经被说烂了。在我们音频队友的频道里只要有一些略为高端的产品,文章评论里就一定会有水电、火电、核电的留言……然而对于HiFi产品来说,电的作用其实还真是比较明显的,比如,至少有没有地线是很明显的、电源里有没有直流电也有非常明显的不同。而对于各种电处理器来说,隔离、再生的不同也会为声音带来明显的变化。当然了,对于这类东西来说,如果不亲身体验,音频队友也表示觉得是玄学,有人完全不信,也是可以理解的。
空气感最玄乎 相机音响都追求
接下来再说说空气感这个听上去更加“高大上”的问题,空气感这个话题既存在在影像圈内,也存在在音频圈。空气感这个词听上去就有些虚幻,因为就我们日常的感受来看,空气本身都是难以描述的存在,那么空气感又是在音频和影像产品中怎样体现的呢?实际上,这略显玄幻的概念也是有它的科学依据的。
玄学指数:★★★★★
大众熟知度:★★★
大光圈、焦距,浅景深与焦外的效果能带来很不错的成像空气感(图片源自网络)
镜头的焦外效果独特,会带来不同的成像体验与感受(图片源自:Flickr)
先来说说影像的空气感,空气感实际上我们很难以一个学术化的定义来说明。但总的来说,空气感和成像风格上的立体感、层次感都息息相关。照片成像的空气感,笔者认为可以说是焦距、光圈大小与焦外成像风格所综合影响下的结果。
弦乐等乐器演奏时的尾音所带来的空气感,是很多音响设备试图还原的
空气感在音频领域里其实更多的是声音泛音和残音的多少,很多人说的空气感其实是能否感受到类似真是聆听乐器时听到的那种弦乐最后的尾音逐渐消除的感受。或者说,说到底空气感的好坏是一个扬声器是否宽松的重要体验,大部分人都是喜欢宽松的声音的,因为它更加类似于生活中我们听到的声音,毕竟我们并不是每天生活在一个声音反射很少、声学环境出色的环境中。
科学艺术再加工 忽悠群体是主力
以上我们谈到的这些影像与音频发烧圈里的“玄学”关键词,绝对称得上是我们最常见、也最为让人疑惑的一些问题。那么这些问题怎么就慢慢演变成玄学了呢?其实也是有其原因所在的。
例如黑胶唱片,想要发挥其声音上的优势,需要花费相当的资金来搭建相应系统
成为玄学的第一个原因:我们提及的这些玄学话题,就其本身,的确对拍摄画质、声音听感都能产生影响。他们的确能带来画质与音质的提升。但相对的,这些元素产生效果的下限很高,往往需要投入相当大笔的资金投入,才能达到其产生效果的基础。或者说,它不那么立竿见影。
用户从50mm f/1.8升级到50mm f/1.4花费不多,且效果较为明显,但升级到50mm f/1.2,花费的激增就让不少用户难以理解了。
打个比方,我们从18-55mm的套头换到50mm f/1.8的标头,可能只花费了不到1千元,但我们能明显感觉到镜头的虚化能力变强了。但从一颗原厂的50mm f/1.4镜头升级到蔡司的顶级55mm f/1.4镜头,单是看整张照片很多人可能很难一眼发现昂贵设备的优势所在。这种大笔资金投入后给人感觉提升效果的不足,也是很多人将一些问题归为“玄学”的原因。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以上我们提到的这些玄学话题(焦外、黑胶、胶片、色彩、空气感、电流……),都很难以简单的数字进行量化对比。我们提及的以上这些影像和音频中的玄学元素,实际上他们都是可以量化的,并且厂商在前期设计时都会考虑到这些因素。但是这些数据的量化往往需要一组庞大的数据作为支持,一方面很难通过简单的数据来说明,另一方面我们即便是将这些一大堆数据摆在大家面前,也很难有人愿意慢慢看下去。
图中那个比塑料瓶还小的金属棒,竟然可以卖到万元,真的称得上是神棍了
而另一方面,这些元素被一些奸商、甚至是无良的老烧友所吹嘘,让这些问题成为了一个界定你是不是“合格烧友”的标准。而因为这些话题的难以量化以及对投入资金的门槛高,就更突出了它们的“玄”。自然,也就成为了如今大家口诛笔伐的对象。
科学看玄学 反套路思维很重要
我们这次和大家聊到了很多影音中的“玄学”话题。目的当然不是为了说这些问题多么玄,而是为了向大家解释,这些玄学话题中科学的部分,好让大家能对这些问题有更为理性和客观的理解。虽然无论是音频还是影像领域都有不少玄学的话题,但是我们只要在理解这些内容后做好反套路的准备,就能很好地避免一些发烧路上的弯路(也少浪费些自己的银子)。
数字系统的出现,的确是极大降低了发烧的成本与门槛
无论是黑胶、胶片、还是核电、火电,这些噱头的缘起,都是基于原本科学的基础。黑胶也好、胶片也好,他们的确有着在各自领域的优势,这一点不是简单用玄学就能简单忽略的。我们承认如今数字技术让音频和影像技术得以大众化普及,并让更多人能体验到更高水平的画质、音质表现。但当用户开始追求极致的时候,这些玄学的问题,是必然要考虑,或是必经的道路。
顶级设备的确能带来与众不同的效果,比如上图是1942年拍摄的一幅二战时轰炸机生产的照片,其画面、色彩、解析力表现拿到今天都称得上是顶级水准,只是当时又有多少人用得起这样的大画幅Kodachrome彩色胶片呢?
一些数据(如焦外)的难以简单量化,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玄学的出现
当然,想要感受到这些颇为玄学的因素的优势,势必要投入足够多的资金基础。门槛偏高、不够大众亲民,是这些影音产品的一大致命问题。在如今更多数字化、参数化的器材的面前,这些太过于主打情怀、逼格元素的器材,必然会成为小众化的产品。
发烧器材的小众化、高价化,多少也会让普通用户对其产生误解,往往也是某些玄学的成因所在
但我们换个角度看,对于追求极致影像与音响效果这一出发点而言,这些追求极致的技术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如今我们看到了太多简单粗暴的参数堆积式产品,却难再见到一些拥有足够非数据化特色的产品。
那对各位影像和音频的烧友,这些玄学话题有什么借鉴价值呢?我们的建议是,对于有足够资金支持或是已经烧过很多年的烧友而言,去尝试这些“玄学领域”的内容,也的确能带来不一样的体验。而对于很多初烧入门,或是资金并不是那么充裕的朋友,追求实用参数,的确是更为理性的选择。当然了,我们也呼吁音频和影像领域的厂商们,可以少些套路,多些真诚。
推荐经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