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着中画幅相机更多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是不是大家也对中画幅的发展史有兴趣呢?135全画幅的出现对像大众普及摄影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在相机的发展历史上,120中画幅实际上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这次我们就单独来聊一聊中画幅的发展小史。
中画幅 更久历史更大尺寸
相较于中画幅,不少人对于全画幅更为熟悉。这种在胶片时代以135底片为基础定下的规格,已经成为我们熟悉的全画幅的基准。但实际上,相较于现在的全画幅。120中画幅是比135画幅更早定型,更早确定统一规格的一种画幅尺寸。
135画幅直到1934年柯达推出盒装胶卷,这一画幅才算是确立了标准规格。而中画幅早在1901就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标准,因此作为一种标准画幅,实际上中画幅建立的更早,也更早形成体系。
被不少人误解的大尺寸
对于中画幅,不少人都很疑惑究竟是中画幅大还是全画幅大。虽然文字上容易产生误会,但实际上中画幅是一种大于全画幅的尺寸标准。而这种命名导致的误解,多少也和相机的发展史有关。全画幅的概念是在相机进入数码时代后才产生的。全画幅用是指相机传感器尺寸达到传统135底片尺寸的规格,因为早年的数码相机传感器尺寸达不到原有135画幅胶片的尺寸,因此用全画幅的名字来和其他更小尺寸的传感器来进行区分。
而中画幅的概念则是建立在胶片时代,是用以区分大画幅(大于等于4*5)和135画幅之间的一种底片标准,因为其大小介于两种画幅之间才被大家命名为中画幅。中画幅的画幅尺寸是大于全画幅的,这个基本概念可能容易被中文命名的方式所误导,但实际上的确是大家需要知道的一个摄影知识。
可变画幅的先驱
实际上在胶片时代120中画幅相机展现出了更多相机技术上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技术的拓展方向。纵观20世纪的相机发展,135画幅见证了单反系统逐渐成熟成为系统相机的集大成者,而在120画幅上,我们则看到了不同种类的相机为相机技术发展所做出的尝试和努力,这其中很多都为现代数码相机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可变画幅是中画幅相机在胶片时代的一大创举
现代数码相机可以轻松设置照片尺寸和画面比例,而胶片时代则需要一些有想象力的设计
在胶片相机时代,中画幅让我们第一次看到了可变画幅的可能性。在同一种胶卷底片上中画幅实现了不同画幅面积和画面比例的变化,依靠变换边长,中画幅相机可以实现645,660,670,680和690多种不同的画幅尺寸和不同的画面比例。
在胶片时代,画幅的变化要完全依靠底片曝光面积的变化来实现,而中画幅则可以通过变化曝光区域的边长的形式来实现画幅的变化。不少胶片时代后期的中画幅相机可以做到在机身内的画幅切换(大多是6x6和6x7的切换模式)。不同画幅带来了不同的可输出分辨率和不同的画面比例,在胶片时代这可以说是一种技术上的变革。
胶片时代的中画幅相机甚至可以使用135胶卷变成宽幅相机来使用
不仅仅是使用120底片,我们甚至可以看到在中画幅机身上切换到135底片下变身宽幅的模式。这种独特的画幅和画面比例切换方式,是胶片时代所独有的。在物理限制下实现画幅的变换,中画幅的这种变幅方式如今看来可以说是相当有想象力。诚然, 这种画面比和分辨率的变化如今随着数码时代的到来被机内运算和后期处理所取代。但在胶片时代,中画幅让我们看到了可变画幅和可变画面比的可能。这也为后来的数码时代的多种画面比的切换提供了其概念基础。
模块化概念的极致
可变画幅的技术和理念外,中画幅相机在相机模块化发展上更是达到了一个极致。模块化在系统相机的发展上占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我们看着相机一步步从一个功能完全整合的相机,一步步发展成完全功能细分模块的结构,再到逐步功能整合后的现代可换镜头相机系统。中画幅在相机模块化发展上占有着重要地位。
中画幅将相机的模块化推向了一个极致
新一代的数码中画幅相机如富士GFX 50S,实际上有很多曾经中画幅模块设计的理念
在胶片时代,中画幅因其专业化和商业使用的目的,对相机使用的灵活性和针对性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胶片时代,中画幅相机不断将机身的各部分功能模块化,以满足不同的需求。这之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画幅单反相机,中画幅单反在胶片时代逐渐发展成为快门驱动系统,取景器,成像后背,镜头和机身的详细分工模块设计。通过高度细分的模块设计,让相机满足不同拍摄条件下的使用需要。
后背模块的诞生,让胶片时代的中画幅相机可以实现拍摄期间的感光度可变
而模块化的中画幅单反系统中,最大的亮点之一可以说是后背模块的开发。在胶片时代,同样存在对感光度,色彩和底片材质不同的需求。而一款胶片的感光度,色彩/黑白等这些特性都是固定的,中画幅单反的后背模块设计应运而生。后背的出现让相机系统保持工作状态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后背的更换实现感光度,色彩,画幅和感光材质的切换。这极大增强了中画幅相机的使用灵活性,也成为现代数码相机可变感光度理念的先驱。
而这种后背的模式在如今也被数码化的中画幅单反所继承下来,我们常说的数码后背,实际上就是胶片时代的胶片后背的一种数码衍生。后背模式也让更多中画幅单反相机在数码时代得以通过更换后背的方式在数码时代发挥第二春。这也是中画幅的模块化,给中画幅系统相机留下的一份小礼物。
漫长的数码化之路
虽然胶片时代中画幅早早建立起了自己的体系。但相比全画幅,中画幅的数码化之路要漫长和艰辛得多。无论是全画幅还是中画幅,在进入数码时代后都不是立刻拥有标准尺寸的传感器,各画幅早期都是依靠小尺寸数码传感器来代替原有规格底片来完成系统的数码化。
早期的数码中画幅相机使用的实际上是全画幅尺寸的传感器。原因无他,在技术上在当时还不具备大规模生产更大尺寸传感器的条件。技术上的无奈,让当时的中画幅数码相机不得不使用全画幅传感器作为临时的解决方案。在当时的中画幅相机上,形成了一种大像场镜头搭小底的尴尬局面。
刚刚进入数码时代,中画幅相机不得不使用全画幅传感器作为感光元件,因为当时没有更大尺寸的传感器选择了
好在,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大尺寸传感器制造技术逐步成熟和良品率的提升,在2008年,数码中画幅全尺寸传感器终于出现在贩售级相机机身上。自此,中画幅真正迎来了自己的数码化时代。而这时,距离数码全画幅的出现已经有6年时间了。
中画幅从使用全画幅传感器到如今建立起自己的数码化标准,经历了更为漫长的过程
类似全画幅在数码时代细分了更多不同标准尺寸传感器的机型,中画幅也在数码时代逐渐划分出了不同画幅规格。数码中画幅不再以645,660,670等尺寸比例来划分,新时代的数码中画幅以传感器的大小来划分。如今,中画幅主要分为两大主流规格,全尺寸中画幅(53.7 × 40.4 mm与53.9 × 40.4 mm)和入门中画幅(44mm × 33mm)。不同画幅的数码中画幅相机逐步出现,也使得如今的中画幅相机可以满足更多不同的用户需求。
从精英商用逐渐回归大众领域
中画幅在数码时代实现全幅化后,相机的成像画质也成功地再次和全画幅拉开差距。得益于传感器尺寸上的优势,中画幅再次坐回了相机画质之王的宝座。尤其是近几年,随着中画幅相机不断刷新数码相机的画质表现记录。无论是有效像素数,分辨率还是宽容度表现,中画幅相机都成为了整个行业的标杆。
中画幅终于坐回了画质之王的宝座
出众的画质让中画幅相机再次成为商业摄影的新宠。但是在售价上的高居不下,让中画幅相机在数码时代难以成为个人消费的选择。尽管我们一次次看着中画幅相机刷新现现代数码相机的画质记录,但这些高参数的机型和大众的个人消费几乎完全脱节的。
中画幅的过于昂贵其实和中画幅单反结构的高度模块化有很大关系。正因为相机过于细分模块,导致了中画幅单反相机的系统成本大幅度提升。不仅如此,细分的模块也导致相机整体积增加,难以小型化。因此,虽然数码中画幅单反相机的细分模块更符合商用拍摄需求,但这对于中画幅的大众化普及,实际上是起到了反作用。
新一代入门级中画幅相机的出现,让更多消费者有可能拿起中画幅相机拍照了
好在,随着如今CMOS技术向中画幅的扩展以及无反结构的成熟。全新一代的中画幅相机终于以一个相对更为亲民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哈苏X1D以及富士GFX系列中画幅无反相机的出现,让更多高端相机消费者有了新选择。如今在高端个人相机消费领域,用户可以在高机身性能和高画质之间做出选择。新选择的出现,让高画质也成为相机消费的新动力。
新一代中画幅相机不仅机身价格大幅度降低,镜头系统的价格也相对亲民了不少
中画幅无反相机的出现,不仅降低了中画幅相机的门槛,同时也有效减小了中画幅相机的体积。通过无反结构,新一代的中画幅相机终于在便携性上可以达到和全画幅接近的水平。更低廉的价格和更好的便携性,全新的入门级中画幅数码相机系统的出现,让更多摄影爱好者能够有机会接触到这些更高性能的相机。
纵观中画幅的发展,从胶片到数码,中画幅相机经历了一个从大众走向小众精英,又逐渐慢慢回归大众的过程。画质,体积和成本间不断的平衡变化,让中画幅相机经历了自己的辉煌,也经受了自己的黯淡。而得益于如今数码相机技术的进步,中画幅相机终于可以再次从影棚走向室外。随着如今相机消费的一步步升级以及相机消费群体对画质的追求越来越高,中画幅正迎来自己的数码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