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彩色幻灯片可以记录5挡的色调范围,那中等色调就是这个范围的正中间,离两个极端一半的位置。在中等色调的两端各有2 1/2挡。因此,你可以在拍摄时,对画面里的任何部分测光,并通过增加曝光量使色调比中间色调更浅,或减少曝光量而使色调比中间色调更深。从中间色调的测光读数开始,开大一挡可以使色调变“浅”,开大两挡可以使色调“非常浅”。同样,从中间色调的读数开始,减小一挡可以使拍摄的物体色调更“深”,减小两挡读数可以产生“非常深”的色调。半挡的调整可以产生介于它们之间的色调。当然,你可以通过改变快门速度或光圈大小来实现色调挡位的实际增减,或根据环境需要保持快门和光圈中的一个不变,而改变另一个设置。从而实现增加光线使被测光物体的色调变浅,或减少光线使色调变深。
需要记住这下面5挡色调。为了方便使用,只要把相应的颜色名称加到对应挡位后就可以了。
例如,如果你对绿色区域测光并使用测光表建议的读数进行拍摄,不管实际的绿色是怎样的,在底片上都会被记录为“中等绿色”。测光表就是告诉你怎样把被摄对象记录为中等色调的。开大一挡可以在幻灯片上呈现“浅绿色”,比测光表读数减小一挡可以呈现“深绿色”。比测光表读数开大1 1/2挡,现在底片上会记录为“非常浅的绿色”,而比初始的测光表读数减小1/2挡会得到“轻微浅的绿色”。可以理解这个概念吗?测光表只是给出了建议的中等色调的读数,通过增减挡位可以使测光区域呈现不同的色调。当然,你同时只能对取景框里的一个的位置正确曝光,其他的部分只能做出一定妥协。因此,你必须检查每个构图里你认为最重要的部分的曝光是否正确。
+2 1/2挡: |
纯白 |
+2挡: |
极度浅 |
+1 1/2挡: |
非常浅 |
+1挡: |
浅 |
+1/2挡: |
轻微浅 |
0挡: |
中等 |
-1/2挡: |
轻微深 |
-1挡: |
深 |
-1 1/2挡: |
非常深 |
-2挡: |
极度深 |
-2 1/2挡: |
纯黑 |
这里有一个可供练习的场景。假设有两个人挨着站在一起,并在相同的光照环境下。其中一个人穿的是深蓝色的衬衫,另一个人穿的是浅蓝色的。该怎样测光才能得到正确的曝光?先选择一个区域进行测光,选择哪里都没关系。比如我们选择对深色的衬衫测光。对深色的物体测光后,怎样使底片上记录的也是深色呢?先对它测光,然后减小一挡光线拍摄,这样它就会记录为深色的了。但对深蓝色的衬衫又会怎样呢?它同样也会被正确的曝光。当深蓝色的衬衫记录为深蓝色时,浅蓝色也会被记录为浅蓝色,反之亦然。只要一个颜色的色调曝光正确了,那其他的颜色也同样会正确。如果觉得很奇怪,可以这样想一想,当你对中等色调的物体测光时,比如对灰卡或中等绿色的草丛测光时,发生了什么?当用测光表的读数拍摄时,中等色调的被记录为中等色调的,深色被记录为深色的,同样浅色也被记录为浅色的。
这里还有另一个测试可以帮助你理解这些概念。假设在你前方有一个物体,它有从“极度浅”到“极度深”的一系列色调。这个物体的所有部分都处在相同的光照条件下。当你用点测光对唯一的一块中等色调区域测光时,测光表建议的曝光读数为1/60秒和f/11。现在对深色区域测光,并在测光读数基础上减小一挡。现在得到的曝光值是什么?然后再对浅色区域测光,并在测光读数基础上开大一挡。现在的曝光值又是什么?继续,再对“极度深”色区域测光,在测光读数基础上减小两挡。现在的曝光值呢?对“极度浅”色区域测光,在测光读数基础上开大两挡。得到曝光值是什么?其实在上述每一种情况下,得到的曝光值都是一样的:1/60秒和f/11。因为照射到此物体上各部分的光线是一样的,我们只是对不同色调的部分进行测光,并根据不同的色调对测光表读数进行了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