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看一下松下LUMIX G VARIO 7-14毫米 / F4.0 ASPH.。这个名字似乎太长,很不方便记忆,其实大家通常都会把这支镜头喊做“松下的7-14”以示与奥林巴斯的那支得过06年EISA最佳专业镜头大奖镜头的区别。本镜头虽然体积小巧(号称世界上最小的超广角可换镜头),体重也不过300克左右,但依然非常奢侈的在12组16片结构的镜身内用上了四片ED和2片非球面镜——这种程度的用料也直接导致该镜头的市场售价非常高,国内售价几乎近万元,即使是从日本本土购买的水货定价也在6000元以上。
从松下官网上的MTF图来看,该镜头在全开光圈时中心画质相当出色,边缘画质则下降的相对较快。在望远端时的整体画质要比广角端更好一点,整体来看这支镜头的画质还算是很不错。有网友说该镜头的中心和边缘画质差异比奥林巴斯的7-14要大一点,但从MTF上似乎不能完全证明这种倾向。另外,请注意我们这里所说的是一支超广角变焦镜头,所以边缘画质下降的快一点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能拿长焦头的MTF来和7-14做对比。
还是用简单的拍摄实例来说明一下问题吧。将LUMIX G VARIO 7-14毫米 / F4.0 ASPH.放置到奥林巴斯E-P2机身上,机身设置为光圈优先,其他基本为默认设置,然后连续用几档不同光圈拍摄统一场景,并且用看图工具来对比画面中的中心和边缘部分的画质。下面的各张对比图片都能够点击放大。
=
为了方便(偷懒)起见,我只选择了该镜头在F4(全开)、F8、F16和F22下的中心与边缘的对比画面。本镜头在E-P2机身上,中心画质即使是在镜头光圈全开时表现就非常的出色,但过了F8以后画质下降就比较明显。对于M4/3这样的高像素密度的系统来说,F22下的画面品质已经很难让人接受了。在实际使用中,我个人觉得这支镜头在广角端中心画质实际是在F5.6光圈附近为最佳,F8当然也不错但通常请不要再用更小的光圈了。
7mm 中心部分
从边缘来看,这支镜头在E-P2机身上边缘部分会有一定的紫边现象出现(不管在什么样的光圈下),而画面对比和锐度也呈现了与中心部分相近的结果既全开光圈画质优秀,稍微收缩一点光圈在F8之前画质都能令人满意,但一旦采用较小光圈画质就会比较快速的下降。
7mm 边缘部分
这里必须要说明的是,我前面反复说到“用在奥林巴斯E-P2机身”上这一句话。事实上我们已经多次发现,将松下的镜头用在奥林巴斯机身上大光圈时会多少有一些紫边和色散出现,但同样的镜头用在松下自己的G系列机身上紫边就会少许多。这显然是因为松下机身对自家的镜头进行了优化和校正,即松下所说的“补偿失真”。有关于这个问题,我会在后面的内容中再次提到。
在14mm望远端测试的结果实际与广角端是一致的。M4/3镜头或者说连同4/3镜头都呈现出很明显的大光圈下画质出色,或者说“最佳光圈”偏向大光圈的特色。这种特色与高密度的感光元件与镜头衍射光圈问题有关,我这里不必说的太详细,但通常还是建议大家在4/3或者M4/3以及高像素的消费DC上尽可能不要用太小的光圈拍摄,因为此时的画质下降非常明显。实施上,最佳光圈出现的比较早对于普通摄影者来说还是比较有利的——毕竟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都需要更大的光圈。
14mm 中心部分
14mm 边缘部分
从这个简单的实验中可以看出,LUMIX G VARIO 7-14毫米 / F4.0 ASPH.这支镜头完全可以放心的全开光圈进行拍摄,而且画面中心位置与边缘的画质在F5.6-F8的最佳光圈范围内差异也并不明显。很可惜我手头并没有奥林巴斯的7-14mm镜头可以对比测试一下,否则就能了解到松下的这支超广角与得到过大奖的奥林巴斯4/3镜头究竟有多少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