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而言,松下朋友为我送来的这两支M4/3镜头陪我度过了一个不错的春节长假,而且它们也各自用实力证明了自己贵的有道理——虽然做不到物超所值,但至少也勉强能算对得起那个定价。
我想要说的不在于这两支镜头的画质怎样怎样,价格如何如何,而是从它们身上能够很清晰的看出松下或者整个M4/3体系镜头设计的思路。这个思路其实在过去是给4/3系统用的,那就是在保证画质的前提下尽量“小型化”和“轻量化”。其实不管是今天的这两支镜头还是奥林巴斯即将发布的M4/3版本的9-18或者14-150,这些镜头或许在定价方面还不能做到平易近人,但至少在体积和易用性方面较135全画幅或者APS-C规格同等焦距镜头有了极大的改善。
当年4/3系统第一款相机E-1发布的时候,奥林巴斯也曾自豪的宣称一个更加轻便的全数码化影像时代即将到来。但是,让人扼腕的是奥林巴斯在后来居然迷失于与C/N这类厂商的旗舰镜头争夺之中,连续推出了几款在光学品质上无可挑剔但在便携性和易用性方面一塌糊涂的所谓“牛头”、“神头”。实际上,也正是因为这类镜头的推出导致4/3所过去所倡导的轻量与便携的优点不复存在,同时产品的制造成本也极具上升,因此价格上也不可能有怎样的优势了。这条把镜头“越做越大”的弯路直接导致奥林巴斯如今的沉重的4/3镜头体系负担,如果不是搭档松下看出苗头不对,果断壮士断腕般的去搞M4/3,奥林巴斯这条船头险些就调不回来了。
好在现在不管是奥林巴斯还是松下都已经清晰的意识到再去和C,N,S这种企业拼全画幅,拼旗舰已经没有什么出路了,相反的是在数码单反与消费DC市场中间还有一大块所谓“高画质便携机”的市场空白在那里。所以M4/3虽然被人讥笑为“论画质比不过全画幅DSLR,论体积又没有卡片机小”,但我们也完全反过来思考“我们比全画幅轻便,我们比卡片机画质好”。2009年奥林巴斯E-P1以及松下G系列在海内外的热销证明了M4/3填补市场空白的成功,而类似E-PL1这样中低价位新机的出现将很可能让M4/3的成功在2010年里继续延续下去。
如果我们把奥林巴斯和松下两家的M4/3镜头综合起来看,我们可以发现这个镜头群虽然称不上庞大但也算比较完整。尽管还缺少超长焦以及超大光圈的定焦镜,但这种规格的镜头似乎并不完全适用于M4/3这样的小系统身上。我们对于这个系统的主要期望还是那些体积小巧,焦段适中的小型镜头。当然,如果能够在保证画质的前提下把光圈做的再更大一点,价格控制的再合理一些那就更加完美了。不过,不管是怎样的镜头,它们都必须足够轻便和小巧,同时对焦速度要快与准确——使得它们能够更好的搭配M4/3这样的小型化机身,真正成为扫街以及纪实创作的利器。
最后,我还想提到一点的就是机身内对于镜头的画质校正。尽管有网友提出这种机身内处理的效果会导致镜头厂商以更低的制造成本推出新镜头,但考虑到我们实际只看最终成像效果——如果一枚卖的很便宜的镜头能够通过机身校正而获得与高价“神头”、“牛头”近似甚至更好的成像效果,那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事实上,这种情形已经出现在各大厂商的镜头新品中了,除了松下,包括尼康、索尼等公司的新镜头都能与自家机身相配合进行机身内的校正处理消除镜头的畸变和色散,这虽然可以被认作是某种程度上的“投机取巧”,但这也正表明了数码影像行业的不断发展。
我只是希望未来M4/3体系中的厂商(不仅限于松下和奥林巴斯)能够相互沟通,提升同系统中镜头与机身的兼容度。现在把松下的镜头放到奥林巴斯机身上会有一点紫边,如果松下能够大度的把相关的机身内校正技术传授一些给奥林巴斯以解决这个问题,而奥林巴斯也能够把诸如降噪技术的诀窍透露点给松下,那么想来在这两家镜头与机身销量都整体提升的前提下,整个M4/3系统的前景会变得更加明朗。这也将会最终吸引更多的合作厂商和最终用户投奔到M4/3系统阵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