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ZOL首页 > 数码影像 > 评测 > 消费级相机 > 公正何在?网友质疑网络评测的评分

公正何在?网友质疑网络评测的评分


Cnet中国.fengniao 【转载】 2006年05月25日 17:20 评论
回到顶部阅读

这些镜头真的差么?

编者按:下面这篇文章是一片老文了。几年来笔者每每读到此文都会感受到启发,有时甚至是警醒。为什么这样说?只因文章中作者以一个摄影爱好者诚恳、严谨的态度,为我们指出当今网络上、杂志中一些镜头光学测试的不合理性。相信在他看过这些所谓测试之后,定是深感其危害之大,恐祸及其它善良的网友,所以才费力费心地组织出这样一篇质疑的文章。每当笔者想起这篇文章,就会自问:自己会不会也有不少谬论迭出的文章错误的引导了网友呢?为求自省,也为警醒他人,笔者向您推荐此文。

  近期从网上,杂志上给常能看到一些有关镜头的测试报告,这些测试报告不是给出常见的测试数据(如分辨率、MTF曲线等),而是给镜头打分(或以星数代替),有的打分项目分得较细,如:分辨率(非具体分辨率数值),实际描写情况,使用的方便性、性价比等,而有的打分干脆给出一个分数,不知这个分数的确切含义是什么,是专指镜头的光学质量,还是考虑了其他什么因素?甚至有的结论干脆来个想当然。如果仔细比较这些报告的结论,往往会令人无所适从。我要先声明一点,即讨论这个问题的前题是姑且认为我从网上、杂志上得到的二手材料的数据都是准确无误的,没有打错数字的情况。

  我们先看看对两只常见的尼康专业变焦镜头的评价:


公正何在?网友质疑网络评测的评分

镜头A:AF-S 80-200mm/2.8 D IF ED镜头,镜片为14组成8片,其中有5片ED玻璃镜片

公正何在?网友质疑网络评测的评分
镜头B:AF 80-200mm/2.8 D ED镜头,镜片为11组16片,其中有3片ED玻璃镜片


  当调焦时,这款镜头的前镜片组会前后移动,而在镜头的包装盒上却标明了"IF"字母组合图案,其中"I"字用NIKKOR小字竖向放置代替,另外,包装盒上还有"N"标识。

  来自于国外甲报告的评价:镜头A4.1分,镜头B4.0分(不带“N”字的老款镜头3.9分)。

  来自于国外乙报告的评价:在镜头的光学性能方面,镜头A比镜头B少半个星。

  来自于国内某杂志的结论:镜头A比镜头B所用的ED玻璃镜片多两片,镜头A比镜头B的光学性能(肯定)稍好。

  比较上述三个不同来源的结论,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而只考虑镜头的光学性能,我们不知道该听谁的好了。好在这三个结论总的表明上述两款镜头的光学性能差别不大,不然我们真的很难选择了。

  再看看另外一例,这一例中所举的情况会令人非常吃惊的,且听我慢慢道来:

  我是在国内某杂志(非上面所提到的某杂志)及网上看到上述甲报告的,网上说明了具体的测试机构,而杂志上只说明"来自于国外某机构"的测试。但对比"杂志报告"与"网上报告"对镜头的评价方法和数据的相同性来判断,显然两者出自于同一测试报告,即我所称为"甲报告"。在这份报告中所评价的镜头较全,其中包含了佳能、尼康、宾得、美能达、康泰克斯、徕卡、图丽、腾龙、适马和威达等大部分135相机镜头(有些镜头早已停产)。对镜头的评价只是给出一个得分,镜头较高的得分为4~4.8分,较低得分为1.2~3分,差别比较悬殊。我有一点弄不明白,如果得4分左右的镜头可算作优质镜头,那么得2分左右的镜头是不是基本上就不能用了,那么厂家(都是成熟的厂家)还生产它们干什么呢?

回到顶部阅读

天体摄影检验镜头优劣

  我经常拍摄天体,希望镜头的焦距越长越好,但别太沉。前几年我看到一款适马MF400mm/5.6APO镜头,这款镜头为内调焦结构,带有伸缩的遮光罩,最近摄距4米,有包装纸盒及小皮盒,可不知为什么没有文字的说明书,我怀疑可能是"水货"。由于其售价仅3000元,我便大胆地赌一把,即毫不犹豫地买了一只。因为其最大光圈只是5.6,若只有缩小光圈情况下才会有较好的像质,买它的意义便不大了(极个别的望远镜头在最大光圈时有渐晕现象)。曾有朋友讲:"听说这款镜头像质一般。"等我拿出用它拍摄的照片给这位朋友看时,朋友便不再说什么了。看来"听说"很不可靠。后来我在甲报告中看到这款镜头的评分为2.5分,很是奇怪。只有三枚镜片的天文望远镜都能有很好的像质,而小光圈的望远镜头却有如此之低的得分有违基本的常识。

  2002年3月,北京天文学会巡天会组织大家到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拍摄天体作品,我有意带上这只适马镜头和一只新买的尼康AF-S 80-200mm/2.8 D IF-ED镜头做一拍摄比较。尼康镜头使用200mm端,F4光圈(因有的测试报告说这款镜头200mm端,光圈F4-F8时像质区别很小);适马镜头使用其最大光圈F5.6。从拍出照片的结果来看,两镜头的光学质量是有差别,但结果是与其各自的得分大小恰好相反:尼康镜头所拍出的照片的中心部分恒星像点是圆形,但不锐利,每个圆点都像是由无数个更小的圆点堆砌而成,证明其存在球差;照片边缘及四个角上的恒星的像点呈"梨状","小头"向心,"大尾"朝外,且"大尾"上有蓝色光晕,证明其存在色彗差(色差与彗差混在一起);整个视场伴有渐晕(可能是由于超声波马达占用了较大空间,其中间镜片组镜片的直径较小)。这是我第一次用变焦镜头跟踪拍摄天体,对于这样的像质我已经很满意了,因为就我所用过的某些定焦镜头(拍摄恒星)而言,像质还有不如它的。用适马镜头所拍照片上恒量的像点都非常圆,非常锐利,就如用白漆点上去的一样。我试用过数百只镜头,也看到过不少港、台、日本、美国天体摄影家拍摄的作品,觉得像点如此锐利的照片并不多见。只可惜由于星点都比较小,印刷出来又会有所损失,无法刊登出来展示。

  或许“有识之士”会质疑我的比较方法是否科学,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可以逆向思维:综合像差小的镜头(其成像质量便好)就是好的镜头,而像差定义的本源可以概括地讲便是点光源(有单色与复色之分)及宽光束能过光学系统后,从这些点光源及宽光束所成像的情况来反推光学系统是否存在某种像差。小的(或远的或发光弱的)恒星可以看作是点光源,大而明亮的恒星可以看作是宽光束(点光源与宽光束只是个相对概念),那么拍摄恒星便可看作真接测试镜头的像差了。天文望远镜因"接收器"之不同可分为目视用和照相用之别,有些天文望远镜目前也不作严格地区分了,可通用。评价天文望远镜像质之优劣也最终是看其恒星像点的锐利呈度。在日本和美国都有刊登天体摄影作品的专业杂志,很多镜头、望远镜厂商(有的既生产照相机镜头又生产各类望远镜)都在这类杂志上作广告,而评判的主要内容之一便是附上镜头或望远镜所拍摄的天体摄影照片。看来这种判断镜头像质优劣的方法在国外还是被广泛地应用的。另外,拍恒星像点是逆光、弱光条件下拍摄,从照片中也非常容易分析出镜头的杂散光系数大小和镜头整体透光性等问题。这种方法适于镜头间的比较,特别是易于直接看出镜头存在哪种像差及其呈度,其局限性在于不适合量化表述。假设某两只镜头像质的其他情况几乎一样,一只镜头的实际分辨率为100线对/mm,另一只镜头的分辨率为95线对/mm,若使用这种方法测试,便不易表述两者差异程度。用拍分辨率测试板的方法虽可直接给出"读数",但很难准确而具体地分析出镜头所存在的像差,对于镜头的杂散光情况,镜片总体透光情况,不太严重的渐晕情况等,更是无法分析出来。拍恒星还有一个优势,因每颗恒星距离我们都是"无限远",当对焦调实后,恒星所在"平面"与光轴绝对垂直,而相机架在三脚架上拍墙上的测试板时,几乎无法做到这一点。
回到顶部阅读

冠军并不存在

  或许有人会认为把尼康镜头的光圈放置在F4而不是F5.6,有失公允,可比性差。我姑且想当然地认为把尼康镜头光圈放置在F5.6时,其像质会有很大提高,凭经验看(第二个"想当然"来自于对数百只镜头的测试及看到过大量天体摄影作品的综合判断)即使尼康镜头的光圈放置在F5.6,其所拍恒星的像质至多不会超过适马镜头。又由于其在大光圈时已显劣势,那么如何得出尼康镜头4.1分,适马镜头2.5分之悬殊结论呢?

  或许可以认为甲测试报告所使用的适马镜头存在偶然性;或许可以认为其评分是一种综合评分,如考虑了镜头一般情况下的方便性与适应性等。尼康镜头最大光圈2.8,最近摄距1.5米,而适马镜头最大光圈5.6,最近摄距4米,两者间确实存在使用的方便性与适应性之差异。但从甲报告中对其他镜头的评分来看,又不能确定存在对这些因素的考虑。

  是否还有其他因素,如考虑镜头所拍照片的"味"之不同。其实镜头"味"的提法本身并不科学,不严谨。如果有两只镜头在同样条件下所拍两张照片确有"味"之不同,那么可在相同条件下再拍两张恒星照片,我便能很明确地判断出为什么"味"不同。其实"味"是由镜头的优点(如良好的透光性)和缺点(如某像差)共同造成的。想必甲测试报告不应掺杂此种感觉因素。但没别的选择,看来我们也只好怀疑甲报告的准确性与客观性了。

  我还从没见到过"全能冠军"镜头,每款好的镜头都有其不同的适用特性。如此说来是不是测试报告都没意义了?当然不是,但测试报告应说明测试的具体方法及评判标准,以便于别人去判读。如我们用拍分辨率测试板的方法去测试镜头,假设某只镜头场曲较大,即使测得其像场中间部分分辨率很高,但其边缘同时测得的分辨率一定很低(以测试板中心为对焦点),对其评价便不会很好。但如果我们用这只镜头去拍人像,其未必就不是好镜头,人的脸不是一张纸,而是立体的(此时像场再平整的镜头也无用武之地了)。所以讲明测试方法,并能明确指出镜头的具体"缺陷"是非常必要的。

  测试镜头要有科学的方法,更要有科学的表述,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我们应该承认每种测试方法都存在局限性,对镜头的使用要求也千差万别,如望远镜头主要是用来拍远处目标的,其最近调焦距离长一点便不是什么致命的缺点。所以笼统地给镜头打分的方法不可取。
我们对于从各种渠道得来的镜头测试报告只可作为参考,千万不可迷信。当然,如果“有识之士”在自己还没弄明白"所以然"的情况下便盲目地向别人推荐,便是误人了。

  另外对于俄产镜头,大家都承认其存在个体差异,但又偏爱"你方唱罢我登场",来争它个脸红脖子粗。对于如尼康类某款镜头,可能使用过一只便可说出虽有局限性的,但是确切的某种结论,而对于俄产某款镜头就没那么简单了,既使使用过几只也别轻易下结论。有时编号很近的两只镜头仅凭肉眼便能看出其光学质量上的差异,你说它是天鹅,我偏说它是野鸡又有什么意义?对于俄产镜头,仅凭有限的使用经验不足以写出"测试报告"。这便是我要质疑的另一类测试报告了。
相关搜索:Intel眼神i5 
给文章打分 5分为满分(共0人参与) 查看排行>>
频道热词:镜头  卡西欧  佳能  
查看更多摄影作品>> 网友摄影作品
视觉焦点
数码影音评测热点
排行 文章标题
TOP10周热门数码相机排行榜
  • 热门
  • 新品
  • 套机
查看完整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