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M4/3系统发布以来,微单/无反结构相机已经正式走过了10年。十年时间,无反结构从小小的M4/3,扩展到如今从M4/3到中画幅的全覆盖。如今的微单/无反已经成为画幅覆盖最广的一种相机类型。而随着尼康回归微单市场,我们来聊一聊这10年的微单发展之路。
画幅10年变化:M4/3到中画幅 微单渐成主力
短短10年时间,微单/无反相机的画幅首先有了跨越式的进步。从最早的M4/3,到如今的中画幅44x33,画幅的不断增大也是无反相机发展的一个重要见证。画幅的不同,带来了画质的翻天覆地变化。从强于卡片弱于单反,到如今逐步赶上甚至超越单反相机。微单/无反相机画质的不断进化,画幅成为非常重要的一个客观元素。
松下G1,这款在2008年发布的M4/3相机,甚至没有视频拍摄功能,而它开启了微单/无反时代
微单相机画幅变化10年重点大事件:
2008年9月23日 第一台M4/3无反 松下G1
2010年1月4日 第一台APS-C无反 三星NX10
2013年10月16日 第一台全画幅微单 索尼A7/A7R
2015年10月20日 徕卡推出全画幅无反 Leica SL
2016年1月22日 第一台中画幅无反 哈苏X1D-50C
2018年8月23日 第二个大众影像品牌推出全画幅微单 尼康Z6/Z7
附注:微单和无反实际上是对同一种可换镜头相机的不同中文命名方式。英文同源于M irrorless camera。微单这一中文翻译源自早期的索尼NEX系列,之前的更多机型被称之为无反。而后不同厂商对此类相机的中文称位也有所不同,如富士,松下,哈苏等喜欢将此类产品称为无反,而索尼,佳能,尼康则将此类相机叫做微单。本文文中也会因不同品牌不同而穿插微单和无反两种命名方式。各位能了解到微单和无反本质上是相同类型的相机即可。此外,因为徕卡本身品牌的特殊性,与大众影像消费市场关系不大,在此不做讨论。
实际上不只是画幅面积增大,大底机型占比的增加也是微单机型如今发展的一大趋势
画幅的不断增大,实际上也是得益于无反结构本身。无反结构无需大尺寸的反光板结构与大体积的光学取景器,这实际上大幅度降低了无反相机的工业生产难度以及对上游厂商的依赖度。也正因如此,我们能看到更多越来越多的厂商进入到无反相机的领域之中。
无反结构,让相机机械结构得以简化,对于大尺寸传感器机型的开发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而随着如今对相机画质追求的愈演愈烈,更大的卡口,更大的画幅已经成为消费者和制造商共同的追求。我们或许不会在短期内看到更大画幅的无反出现,但较大画幅的无反无疑将成为微单/无反市场上的主流。
作为一种全新的相机结构,微单/无反相机早起的一个卖点在于机身体积的小型化。而随着微单相机的专业化,实际上微单/无反相机已经不再受体积小型化的限制。无反为无,微单不微,这已经成为新一代的微单相机的最大变化。
第一代全画幅微单也曾将便携性作为重要的卖点之一
之所以更多厂商开始选择无反相机结构作为可换镜头相机的未来基础,是看上了无反相机本身的结构优势,而不在需要体积优势来作为卖点。追求高性能,成为如今微单相机生产商最重要的目标。
早年微单的确在性能上不及同级别单反,因此便携也可以说是无奈的一个卖点选择
微单相机早年之所以以体积作为卖点,其原因更多是源于机身性能相较于单反系统的劣势。早期微单/无反相机缺少高素质镜头来发挥画质表现,而对焦,连拍以及视频性能也都不占优势,因此小体积成为了微单相机在市场上竞争的一种手段。
随着对性能参数的追求,光学结构的限制让微单系统(尤其是全画幅)体积小型化成为一个伪命题
而随着新一代微单/无反相机在性能上的全面提升,微单相机的机身性能已经不弱于甚至开始超越同级别的单反相机。微这一点的限制也随着性能的提升解封了。微单/无反类相机已经无需再强调便携性优势了。
从尼康Z7来看,专业级微单的设计已经不再被体积控制所桎梏
随着微单相机对专业性以及画质表现追求的不断提高,微单相机系统甚至在镜头体积上会更加“放飞自我”。越来越大的定焦镜头,体积不逊于单反的变焦大三元,微单为追求画质甚至更愿意去牺牲便携性。而事实就是如此,当镜头为了满足更大的像场,满足更高的中心和边缘画质表现,更大的体积是不可避免的。正因如此,微单已经逐渐从便携的代名词,开始变为性能的代名词。微单结构更利于释放性能空间,而不是单单去追求体积控制,这已经成为众多无反厂商认同的一点。也正因如此,微单,尤其是高性能化的微单机型,体积控制已经不再重要。
微单/无反相机不断完善和进化的10年里,微单相机的功能的不断进化和完善是有目共睹的。而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微单/无反相机如今在视频性能及专业化上对单反系统的赶超。
第一代微单相机仅拥有拍照功能,而新一代的微单则要具备专业的照片和视频拍摄能力
早在第一台无反相机松下G1诞生之时,无反相机是不具备视频拍摄功能的。而如今的无反相机,可以说已经是相机视频性能发展的风向标。无反相机如今无论是视频性能的规格,画质表现还是系统兼容性,都达到了(可换镜头相机中)更高的高度。
新一代的主流微单/无反相机都已经具备了4K清晰度视频的拍摄能力,不仅如此,相机的1080p视频性能也基本达到1080/120p的规格,拥有基本的升格视频拍摄能力。这就使得无反相机在视频创作上相较于单反系统更出众。
不仅如此,Log曲线的大面积普及也让微单/无反相机赢得了更多专业视频拍摄用户的认可。如今log曲线已经扩展到:松下V-log,佳能C-log,索尼S-log,富士F-log,尼康N-log,甚至是拥有无反结构的大疆无人机的D-log。可以说,Log曲线在微单领域的普及要远超同级别单反相机。而也正因为log曲线的大面积普及,让无反相机成为更好的准专业视频拍摄器材。
无反结构更方便专业用户配备兔笼等装备,而短法兰距让无反可以更方便地转接更多镜头拍摄视频使用
实际上微单/无反结构的确为视频拍摄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全电子化的界面更适合视频拍摄使用,而省去了五棱镜反光镜箱等对视频无效的结构,也有效降低了机身体积。而最为重要的是无反结构的短法兰距带来的优异镜头扩展性。传统的电影镜头也好,各家的单反镜头也罢,都可以通过转接的方式安装到无反/微单相机上使用。因此,无论是性能还是通用性,微单都代表了相机视频拍摄的未来。
微单/无反相机的一个明显发展趋势是向专业化发展。其实从最早的松下G1开始,无反就有着很不错的专业基因。而随着这10年的发展,无反结构不断大底化的同时,专业化的发展更是已经成为如今最明显的趋势。
全电子化的微单相机不再受制于上游组件供应厂商,可以在速度上有更多突破
无反相机的结构优势在追求高性能上逐渐凸显出来,最为明显的就是对焦系统和连拍功能。舍弃了五棱镜结构后,电子化的无反相机可以更好地突破连拍速度的机械结构瓶颈,受限于机械技术以及机械快门上游厂商的限制,传统单反结构通过升级机械结构提升连拍速度性能已经非常困难,而电子快门的引入,大幅度突破了原有的技术限制。这让新一代的微单/无反在速度上有着明显优于单反结构机型的表现。
此外,传感器片上相位对焦技术的发展,也让无反相机在对焦速度上逐步赶上了单反相机的表现。而不仅仅是速度上的提升,无反结构本身带来的对焦点面积的覆盖以及对焦点可选数量上的优势,已经渐渐显现出来。如今专业级的微单相机基本都可以达到横纵80%以上,甚至是90%的覆盖。这是现阶段的传统单反对焦系统难以达到的。
大数据量的存储成为微单相机的一大瓶颈,UHS-II规格SD卡是一种解决方案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无反结构在专业化上面临的瓶颈——存储介质。受限于机身体积,大部分无反相机都采用了SD卡作为存储介质,但SD存储卡在读写速度以及长时间读写时的速度稳定性上有着明显的不足,尤其随着更高清晰度的视频以及更高分辨率照片拍摄的需求的增加,连拍速度的暴增,都让SD卡作为存储介质开始显得捉襟见肘。
尼康Z系列全幅微单更为激进只支持XQD存储卡,但这带来了购机隐藏成本的大幅度增加,实际上是有一定的“劝退性”
而各大厂商也开始寻求新的答案,如今有两种主流方案。其一是引入UHS-II标准的高速SD卡,从而突破现有SD卡在读写速度上的限制,以满足大数据量传输的需要。其二,则是如尼康一样引入了XQD存储卡作为全新的存储介质选择。
但是,尼康的做法显然要激进的多,只支持XQD的做法带来的是相机隐藏成本的大幅度增加。XQD存储卡高居不下的价格,以及不佳的兼容性使得相机的使用成本大幅度提升。这实际上是厂商在设计思路上的分歧。是专注专业性能,还是在专业的同时考虑到用户的使用过渡,从笔者的角度来说,我更支持后者。毕竟在硬件上强制规格提升的,在此之前只有苹果。而相机领域,没有任何一家厂商可以在体量和号召力上达到苹果的量级。
我们再回到最吸引人的全画幅微单市场。伴随着尼康Z6/Z7的发布,微单/无反相机领域终于有第二家厂商进入到全画幅领域。不仅如此,尼康的进入也意味着传统单反制造商对微单/无反结构的认可。无反结构,可以说在未来必将成为可换镜头相机中的主流。
索尼和尼康实际上已经展现出了不同的全幅微单理念
两家全画幅微单厂商,实际上展示出了相当不同的全画幅微单的设计理念。厂商身份的不同,让我们看到了不同风格的无反相机。没有单反产品线顾忌的索尼,显然在微单设计上更放得开手脚,而尼康多少让我们看到了它还是受到了单反系统的限制。
索尼的微单发展更加强调全面性,从入门的A7,高像素的A7R,注重视频拍摄的A7S,再到高速旗舰A9,不同产品有更为明确的定位,而性能上也更显其特色和完善性。而尼康的Z系列则相对显得要单一一些:更注重静态照片的拍摄以及视频功能。Z6和Z7的身后还有尼康的D850,D750甚至是D5,或许这也是尼康Z系列显得不那么全面的原因所在吧。
索尼已经吃到了卡口开放的红利,FE镜头群在短短的5年时间形成如此庞大的可用镜头群
而两大系统更大的不同在于开放性和兼容性,实际上发展至今,无反系统的发展实际上更多是基于卡口生态。而如今的无反卡口生态圈也基本分为两种。其一:开放式,如M4/3和索尼FE(一定程度上的开放卡口协议);其二:封闭式,如尼康Z。
索尼E卡口开放式的好处是可以有更多第三方镜头生产商进入,从而拥有更为丰富的镜头选择。而如今看来,无论是选择M4/3还是索尼FE,的确得到了开放性带来的红利。
相反,尼康的Z卡口现阶段则是完全封闭式的。当然,这也是出自尼康对自己光学研发实力的自信。但这也意味着,短期内的第三方镜头生产商只能通过逆向工程的形式实现镜头电子数据与新机身的交互。自然,短期内我们不会看到第三方镜头对尼康Z的支持。这些利弊,或许只有在等个2-3年后,我们才能知晓。
尼康的Z卡口究竟有怎样的竞争力,等2019年Z卡口初具规模后才能知道
索尼和尼康的地位不同,产品线发展不同,这或许也造成了如今索尼A7系列和尼康Z系列在机身设计上所展现出的不同。谁能赢的更多消费者的心呢?或许要等镜头群完善的下一代尼康的Z出现后,我们才能知道二者的不同。
随着尼康重归微单市场,微单相机在整个可换镜头相机领域的地位已经可见一斑。无疑,在不远的未来微单将成为整个可换镜头相机市场上的真正主力。得易于更简单的结构和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单在性能提升方面有着更大的优势。无疑,可换镜头相机的未来,是属于微单/无反的。
伴随着尼康回归微单市场,传统厂商对微单的认可也证明了微单无疑是可换镜头相机的未来
微单相机为我们展示了光明的未来的同时,也开始有一丝淡淡的隐忧开始出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价格。随着尼康Z的出现,性能之外让人最为震惊的或许还是新相机的官方售价。而笔者看来,Z的价格还是一方面,更多的则是它给整个行业所带来的价格影响。
最大的担忧在于尼康的高价,是否会带来整个高端无反市场,乃至高端可换镜头相机市场的价格波动(尤其是涨价)
相机价格近几年可以说是经历过几次大幅度的波动,而近几年,随着相机性能的提升,新一代相机的价格也是不断攀升。当然,我们能理解生产成本的增加对各大厂商带来的新压力。但随着一家全画幅微单相机厂商将定价拉高,这对于整个产品线而言或许都不是个好消息。由于现阶段只有2家厂商推出全画幅微单机型,一家将价格拉高后,另一家厂商会做出怎样的回应呢?而这又将对整个高端无反相机市场乃至整个高端可换镜头相机市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的确让人有一丝淡淡的隐忧。
伴随着尼康Z的诞生,经历了10年发展的微单相机又让我们看到了更多新的可能。与单反系统的兼容性,对视频的更好支持,更好的人机工程学设计。未来的微单还有很多新的可能。而当第二个品牌进入全画幅微单领域后,或许微单相机三足鼎立的时代也离我们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