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研究团队成功证实了阻挫量子磁体中超固态的存在。这项研究对于极低温制冷技术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在多个高技术领域都具备应用前景。同时,这一发现也为解决我国氦资源短缺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研究人员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在钴基三角晶格量子磁性材料中存在自旋超固态。这种物质在自旋超固态量子临界点附近具有巨大的磁熵变,这导致了“巨磁卡效应”的发生。
实验结果显示,当将这种晶体材料放置在磁场中时,它能够引起足够的温度变化以实现亚开温区无液氦极低温制冷。这种方法被称为“去磁退火”,即在保持热量不泄漏的情况下慢慢降低材料的温度直到降至0.056摄氏度。
超固态是一种兼具固体和超流体特征的新奇量子物态,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被提出以来一直未能在固态物质中找到可靠的实验证据。而“磁卡效应”是指磁性材料在磁场作用下产生显著温度变化的现象。
这一发现被认为是一项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为我国在深空探测、量子科技、物质科学等尖端领域研究中所面临的极低温制冷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本文属于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零下 273.056 摄氏度,我国科研团队实现无液氦极低温制冷https://dcdv.zol.com.cn/851/8516241.html